第四百九十八章:军改

  宰相府,秘书监。章循小心翼翼的一字一句地将即将公告天下的军改诏令再审核了一遍,确认没有一字一词的错误,这才将其呈送到内屋秘书令公孙长明处,由公孙长明再次审核之后,然后呈宰相李泽最后签章改印然后诏告天下。

  此时此刻,还没有人认识到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小的秘书监将在以后的朝廷之中的巨大作用,几乎在所有人看来,这个秘书监只不过是一个上传下达,兼代着帮忙出出主意的幕僚机构而已。

  整个秘书监带上公孙长明,也只有九人而已。公孙长明为秘书令,章循为副令,下面九名年轻的秘书郎既有公孙长明精心挑选,然后又经过李泽亲自考核之后才能踏入这个门槛,这九个人各有长处,分别对应着六部以及各事务机关。

  下面所有呈报到宰相府的公文、报告、奏折都是先到秘书监,然后由这些人来甄别轻重缓急,草拟处理意见,再向上呈报。

  这九个人,品级都很低,但手中的权力却相当之大,典型的位卑而权重。

  新的军改制度,在经过兵部,十二卫军方代表,吏部,户部以及李泽本人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之后,终于出炉了。

  真正的争论,其实也就是韩琦想为兵部多争取一些权益而作的挣扎。而其它人提出的意见,却是都在想为自己所代表的部门都争夺一些话语权而已。

  数天的闭门会议,彼此的协调与妥协,最终的军改终于达成了现在的版本。

  取消府兵制,取消兵户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大唐过去以农户为基础,在全国各地设立折冲府,管理军户,每个折冲府的兵员在一千人到四千人左右,常年保持着三分之一的人在役。而这些在役的人,基本上甚少执行军事任务,更多的时候,倒是在替官员们打杂,当官员们的杂役,而政府却还要为此买单,虽然在战时,折冲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更多的兵源,但这些被统称为府兵的军队,在战斗力上比起卫军来说,相差了太多。

  取消府兵,不仅仅是在军费之上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而这些空闲出来的劳动力,也可以极大地促进民生的发展。

  大唐的军队,在取消府兵制之后,只剩下一种,那就是卫军。

  李泽将所有的军队统统编制为十二卫。

  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

  十二卫的最高军事长官称大将军,自然由李泽担任。每卫最高长官为赐号将军,自三品至五品不等,也就是说,每卫的将领或者在品级上有较大的差距,但在职事之上,却是一模一样的。

  将军之下,设中郎将,左右郎将,录事参军,兵曹参军,仓曹参军,骑曹参军,胄曹参军。军队编制,十人为什,设什长,每什领十丁,什长为陪戎副尉;什上设伙,每伙领五什,伙长为陪戎校尉;伙上设队,每队领三伙,队长称队正,队正为仁勇副尉或仁勇校尉;队上设营,每营设五队,营官为御侮校尉或副尉;营上设旅,每旅设三营,旅帅为宣节校尉或副尉;旅帅之上,则是本卫将军了,每卫设十旅。除开这些战兵之外,每卫还另设包括野战在内的后勤辅助兵种。

  如此算下来,每卫兵马的编制基本在两万以上。根据每卫所驻扎的地点,所面临的任务的不同,各卫兵马的编制也不尽相同,不低于两万,不高于三万。

  兵马编制人员的核定由兵部负责,但军队将军级别以上的军官由宰相提名,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军官的任命由兵部提名,却需要通过吏部的审核。

  军队的装备每年由兵部提出预算,提交户部审核,然后再将经费拨给兵部,兵部再向将作监下达订单,由将作监自己制作或者向外采购。

  军队薪饷的发放,则由户部直接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下拨到各卫军。

  如此一来,军队的整个运转,便差不多成了一个圆形,互相监督,也互相牵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是,都会影响到军队的整体运作。

  出台募兵制度,规定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皆可报名入伍,通过考核之后,便可以成为一名大唐卫兵。各卫不得自行募兵,每年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向兵部报备,根据本部的编制情况,由兵部统一募兵,募兵之后,先编成队伍经过半年以上的训练之后,再根据各部需要将其补充到各卫之中。这个政策,对于李泽的嫡系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于薛平一系来说,问题可就不小。他们统治的大本营在河东,势力也在河东,如果他们掌握的部队之中出现了大量的原武威辖区的士兵,就可谓是隐患重重了。而军官的统一调度,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因此,他们也只能寄希望于兵部尚书韩琦能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了。

  出台士兵退役制度,死亡,伤残以及因年龄超过而退伍的士兵之后的抚恤,待遇等正式形成公文下发。

  出台军官晋升与罢免制度。士兵服役,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服役满三年,则自动升一级,这样的升级,只涨薪饷而无关权责。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士兵,如果服役满九年,他拿到的薪饷差不多就等同于一名陪戎校尉,但本质上,他仍然是一名士兵。而军官的升迁,除了年资之外,自然就看战功了。战功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之上的斩获,包括后勤辅助在内的升迁条件,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没有相应的功勋,就不能获得升迁,这个制度,尽最大的可能将军队内的任人唯亲或拉帮接派排除在外。

  一系列的制度形成文件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重头戏,十二卫的领军将军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深刻的领会到了这一句话,李泽能走到今天这一地步,归根到底,还在他的武威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秦诏领左骁卫,正三品,驻扎棣州。

  柳成林领右骁卫,正三品,驻扎莫州。

  李存忠领左武卫,正四品,驻扎太原。

  张嘉领右武卫,正四品,驻扎朔州。

  屠立春领左威卫,正四品,驻扎河中。

  石壮领右威卫,正四品,驻扎潞州。

  薛冲领左金吾卫,从四品,驻扎涿州。

  田平领右金吾卫,从四品,驻魏州。

  闵柔领左领军卫,从三品,驻易州。

  沈从兴领右领军队,正五品,驻沧州。

  王思礼领左千牛卫,正三品,驻镇州。

  柳如烟领右千牛卫,驻武邑。

  十二卫将领就此分割完毕,秦诏的左骁卫,李存忠的左武卫属于保皇一党,薛冲的左金吾卫与田平的右金吾卫算得上是中间派,但偏向于李泽,另外七卫,皆是李泽嫡系亲信所掌控,另外一个张嘉,虽然算不得是李泽的亲信,却与韩琦李存忠等人结怨极深,在政治立场之上,也是毫不犹豫地一屁股坐在了李泽一边。

  在军事力量之上,李泽毫无疑问地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十二卫中,除开千牛卫担负着皇帝以及文武百官的宿卫,以及武邑镇州等地的卫戍之外,其余十卫,皆被划为野战部队。

  原本的监门卫,则被李泽直接剔除了武装部队的行列,直接列为了特殊部门,虽然也会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上不得台面了。再加上李泽根本就没有公之于众的内卫的存在,监门卫的权力和作用,已经被极大地削弱了。

  通过政改和军改之后,李泽其实已经通盘掌控了整个局势,李存忠和秦诏虽然各领有一卫,但受到的挚肘太多,哪怕就是李存忠所部仍然驻扎河东,但他不能在自己募兵,不能自己征收粮草,一切全靠朝廷拨予,已经捆上了他的手脚,而原河东下属各州,虽然现在仍是他们自己安排的官员,但想要在私下里接济李存忠的军队,首先便要能过户部审核这一关,在财政一盘棋的大背景之下,本来就瞪大眼珠子盯着他们的户部,正愁找不到岔子寻他们的麻烦呢?

  而除开户部之外,还有监察机关的审查,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道道的枷锁,而这些律法,也是一个个的雷区,触犯了任何一个,李泽都有正当的理由将他们拿下换上自己的人马。

  当一支军队的粮草,军饷,装备都被牢牢的控制住的时候,他能做的事情,其实已经很少了。就算是想要造反,愿意跟随他的人也不会很多,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样做的前途,似乎是极为渺茫的。收益很小,风险极大。

  更何况,在李泽的军事体制之下,士兵们的收入是极高的,至少,比他们以前的收入要高得多。以前当兵是为了混口饭吃,现在当兵,可是能养活一家人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寻唐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