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驾驶员是什么时候能和等身黄金对比的?
答桉是超音速时代。
航空局现在应用于民用层面的飞机,驾驶门槛非常低,即使其中有一些装配的星型发动机的,最高时速也难以突破440公里每小时。
400余公里的时速,飞行在三千米左右的高度上,驾驶员的视觉压力和驾驶滑翔机差距很小。
而军用机要同时应对空中威胁和地面目标,攻击动作往往在更低的飞行高度执行,本身就有更大的视觉和反应压力,速度每往上提高一点,这种压力都会呈现指数上升的态势。
人类的极限大概在2到2.5马赫,这个飞行速度下单纯的眼球转动就会带来健康风险,而在3马赫以上,即使是有着几百小时飞行经验的人类,有效视觉范围也会趋近于点状。
混血的身体基础要好一些,不过限制在夜族这个族群,好的也十分有限,平均只能达到同体型受训人类的1.1到1.4倍,而普适型附魔系斗气的增强,很难兼顾到视觉和反应层面。
闪雷的发动机安全应急速度上限是760公里,每秒超过200米,已经算是亚音速区间,该速度下进行对地观察,飞行高度在1500米以下,视觉压力已经极大。
1000米的通场轰炸,并且命中点距离标靶只有3米,已经是空军最优秀的飞行组做出来的。
当然考虑到闪雷现阶段只是验收,飞行组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适应,后期还有提高的空间。
现阶段军方将军们担忧的飞行员门槛问题,都不算大问题,亚音速也仅仅只是到了“并非人人能上天”的水准,还没到万里挑一的程度。
极限仍然存在,飞行高度继续降低,在某个高度下飞行员将不得不放弃一部分速度优势来换得更精确的目测情报。
似乎有必要让雷达登场。
可惜又是伪命题。
雷达是一种基于电磁波的探测器,且不说流放地上的电磁波有波能量消失现象,雷达对活体的探测能力就不行。
雷达不具备成像功能,仅仅能读取反射信号波来源方向和强度,而它通过探测反射波实现目标识别时有一个前提,既目标本身应受电磁效应影响,基本就是仅限金属,非金属的信号强度和金属相比,读数有数量级差异。
一架木头人大小的木外壳飞机,即使让它搭载螺旋桨,其信号反射强度也比不上面包车,更遑论魔族绝大多数都是完完全全的生命体。
雷达不行,可随着涡轮螺旋桨的应用,涡扇的线路已经全面敞开,超音速是早晚的事,而在超音速飞行状态下,要求飞行员低空精确识别目标完全不现实,必须要有辅助识别能力。
这个东西暂时只能交给魔法侧,因为用纯机械形式,涉及的工业门类太多,技术指标也太高。
使用魔法探测,就可以把目标限定为“魔力存量较大”或“有展开魔法盾”的个体,虽然有一些手段屏蔽魔力水平外显,但只要启用了魔法,就一定有魔力浓度异常。
探测反馈方式应该是头盔显式,允许飞行组成员自己调节精度,在魔族群里过滤目标强度范围,实现定位。
在一定的探测广度要求下,魔法实现这样的功能也并不容易,大概也是做成机载设备投屏显示。
具体要等多久不知道,闪雷大概率是用不上了。
现有的可受到官方支配的魔法研究能力,主要集中在研究院和魔法学院两处,红石和庞勋的两个魔术设备厂,在魔法人员的体量上仅仅相当于前两个机构中一个中型任务组的力量。
两大机构里,学院这边因具有一定的贵族化成分,不可能让他们接触军用技术,主要服务第一和第二产业的魔法侧需求,真正能做出成果的也比较有限。
研究院的任务比较重,除了已经服役正在扩数量的撕裂者机炮,和正在验证的闪雷,两者都还有一些未完成的扩展研究项目,后续还有炮、枪等新一代装备需要忙和。此外如果能力有盈余,也需要帮助新城重工和蓝天重工升级设备。
这些事情都挺重要,战机用魔法探测设备的复杂度和要求又偏高,估计只能和下一代飞机放一起研发了。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
而下一代飞机,还遥远的很。
闪雷长度达到17.2米,比狂风3型基本型号的11.5米长了一半,起飞吨位更是差距离谱,定位却是标准的战斗机,也许会增加战斗轰炸机型号,但肯定不会做运输机。
这一代发动机当然还是要出运输机,为后续更大的飞机积累知识、技术和工艺基础。
直接出涡扇机也不是不行,但从发展角度看,步子太大还是容易扯着胯。
涡轮螺旋桨从研发启动到正式服役的周期,大概四年,虽然总说涡浆的本体就是涡扇,但螺旋桨占了这具发动机70%的牵引力\/推力,实际要脱离螺旋桨动力,做出一个推力更大且具有足够可靠性的涡扇发动机,时间不会更短。
另外还有个插队的发动机,也不允许直接走涡扇线。
这个插队的发动机,既涡浆侦察版。
它就是发动机验证阶段,蓝天重工接待员跟王齐说过的,单发飞机的实现途径。
涡浆的第二条路线,是一条技术力更低的线。
闪雷用的发动机叫涡轮螺旋桨,实际更精确的分类应该叫涡扇螺旋桨,除开螺旋桨及其传动机构,本体和涡扇发动机一致,分内外涵道。其中外涵道并不点火,这部分的冷流经过涵道整形和内涵道尾流一起输出,会提供一定的白嫖推力,也是涡扇比涡喷省油的根本原因。
而单发式涡浆,前面介绍过它唯一的安装点只能是机头,且尾流口必须在机头侧上方,驾驶室观察面的角落里,喷口位置决定了它不能输出过大的动力,不然要出大事。
从需求出发,经过纸面理论计算,就得到了涡浆的第二条路线,涡喷螺旋桨,也就是发动机本体没有外涵道的版本。
刚开始的目标也不敢定高了。
闪雷用的发动机项目名为涡浆一号,军用测试机使用的单品,单机功率最大为3.3兆瓦,这还不是最大的功率,而是军用保障功率,既发动机一定能达到这个功率且一段时间内不会出问题。
由单发飞机设想衍生出来的自然叫涡浆二号,给出的预期功率为1.8兆瓦,设定值低了快一半,还是因为那个尾喷口问题,功率大了即使绕几个弯,也难保证喷口输出尾气不影响飞行。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单发……自然是飞机小,生产工序量和难度都更低,同样的生产队伍生产单发机会快很多。
需求端这边,军方也需要起降准备工作量更少的侦察机来做日常侦察,仅对于目测侦察工作,在速度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飞机的大小并不能带来侦察效率的变化,武器也仅需满足脱离战场即可,多了也用不着。
1.8兆瓦的水平其实已经不低了。
即使不考虑魔法升力系统的作用,750千瓦已经能带着5吨出头的双翼机起飞,1080千瓦的水冷机配3吨到5吨的单翼机体,是正常起降的水准。
在其他功能、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8兆瓦直接改装在单发版狂风三型上,速度就能从440跳到500以上,重新设计机型,有望接近600公里。
只是在王齐看来,涡浆二号用途过于狭窄,缺乏外涵道导致的油耗升高,不适合往民航里塞,专门研发一个只有几十台需求量的发动机,有点浪费资源。
即使后期可能会考虑作为轻型战斗机外销,也有些遥远,星型发动机版本的飞机都还没开卖呢。
但最后他还是批了涡浆二号的项目,考虑的点是取消星型发动机系列的军事化推广。
民用运输用上星型发动机就到头了,浮岛化的大背景下,涡浆一分钟十几二十升的燃料,又真的有几架飞机舍得用,启用一架就得专门配一架飞机采购油料。
所以星型发动机在这里会有很长的生命周期,直到达到同一速度水平的纯魔法动力飞机普及,中途不需要通过军事销售来加速清仓。
流放地的大敌终究是魔族,也可能包括反攻魔族路过的主世界人类。
这样的前提下,韭菜还是少割几道,免得把韭菜根给割伤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