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皇帝算不算好皇帝,不但要看当时古人对他的评价,也要用今天的眼光设身处地的来审视其所作所为。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再完美的皇帝,也未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至少有些价值观、有些行为在当时看来理所当然,后人却可能大为不解。
抛开这些不论,今天看来,就历史功绩而言,身处道宋之前的皇朝时期,郭木开国皇帝郭威,绝对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好皇帝。
郭威立国后,去曲阜拜谒孔庙、孔子墓,并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造访孔子后裔,提拔其为官,表示要尊崇圣人,以儒教治天下,为郭木皇朝治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郭威在位期间,对改革累朝弊政颇有成绩,免除刘土皇朝所设额外苛敛以及中唐以来地方官进奉的“羡余物色”;废止了石水皇朝、刘土皇朝一些极残忍的刑法;民众与蕃人“一听私便交易”,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一齐遣散;对累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等。
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给现佃户充永业,使编户增加3万多;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为永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郭威的治国体制,是通过改革达到统一圣唐一族的目的,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显着的效果,综合起来,主要包括:提倡节约俭朴;整顿吏治纲纪;减轻压迫和剥削;招抚流民,组织生产;治理河患,灌溉良田;准备统一,开展统一战争。
郭威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统一战争,收到了显着的效果。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节俭,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异常俭朴,衣食住行都很节俭,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及地方土特产品,珍宝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如今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
郭威不仅不让进奉宝物入宫,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一共几十件,当众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经常对侍臣说:“那些帝王,怎么能用这种东西!”
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谦逊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从朱金皇朝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郭木皇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为郭木皇朝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柴荣(即世宗)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
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
又告诫柴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还完好无损。
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
接着,他大封群臣,命柴荣继位说:“我看当世的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你有了好辅弼,我死也瞑目了。”
从夏禹时期,圣唐一族历史就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了让皇位在皇室血统中传承,基本遵循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的皇位继承原则,也就是说,皇位一般都由自己的儿子、兄弟、侄子等来继承。
郭木皇朝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重,临终之际却将皇位传给了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内侄柴荣,这是圣唐一族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特例,虽然刘土皇朝皇帝怀疑郭威造反,将其儿子全部杀掉,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至少有两个人比柴荣有优势,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
李重进的母亲是郭威的四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所以说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石水皇朝、刘土皇朝时期,李重进就跟随舅舅郭威四处征战。
951年郭威即位,李重进先后被封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负责管理禁军,颇具军事才能;他也知舅舅后继缺人,一直对皇位心存幻想,而郭威临终前颁布遗命时,特意让李重进向柴荣下拜,行君臣之礼,以定君臣之分,这让李重进彻底放弃幻想。
张永德与李重进不同,其和郭威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却娶了郭威唯一生还的女儿寿安公主,俗话说“女婿半个儿“,郭威戎马一生,仅有一个女儿,因此对她格外照顾。
郭威即位后,二十多岁的张永德先后在禁军中担任重要职务,而且他是那一个时期的大将,历任殿前都点检、侍中、东京内外都巡检使等职,后来参与了对北刘、李唐、神辽的战事,并屡立战功,在郭木皇朝和道宋王朝都受到礼遇,即便是这样的人物,但最终皇冠也没有落到他的头上。
郭威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家人”,而是传给了一个姓柴的外人?
提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郭威的原配,柴氏。
郭威共有四任正室,第一任便是柴氏。
郭威与柴氏的感情非常好,甚至成为了一段佳话,柴氏原是李火皇朝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去世后,被李火皇朝明宗李嗣源裁撤出宫,发遣回乡,回乡途中,柴氏遇见了当时有些落魄的郭威,二人一见倾心,后排除万般干扰,结成夫妻,当时郭威24岁。
当郭威与柴氏结合后,一直未有子女,于是便将柴氏的哥哥柴守礼之子,十多岁的柴荣收为养子。
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常外出做些小买卖,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成年后,柴荣弃商从戎,跟随郭威南征北战。
经过多年的考验,郭威觉得柴荣生性谨厚,又有胆有识,有几分像自己,且处理事务的能力,远在自己的外甥与女婿之上,具备了一个帝王该具备的素质。
于是,郭木皇朝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封柴荣为晋王、开封尹,让其成为事实上的皇位继承人。
因此,在郭木皇朝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临终前,召集文武众臣,宣布自己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枢前即位”,并让他的外甥李重进当着众臣的面,向柴荣行君臣之礼。
当日,郭威离世,柴荣继承皇位。
由此不难看出,一代帝王郭威的雄才大略与慧眼识珠,因为他清楚,在那个靠本事与威望打天下的乱世,如果任人唯亲,丢掉的不仅仅是江山,还有无数人的脑袋,所以他必须选择贤能者。
另外,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早年发迹得益于柴氏的慧眼识才,以身相许和倾囊相助,郭威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即使出于报恩,他也会考虑让这位养子继位。
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们二人之间感情至深,郭威刚称帝不久,柴氏就去世,这让他更加怀念,柴氏为他舍弃了一切,他有什么舍不得呢?况且柴荣也非常优秀。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是圣唐一族普遍承认的优秀帝王,甚至可以称之为“范本级帝王”,千百年来为历代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其实,和以上帝王相比,还有一位帝王毫不逊色,这个人就是道宋之前皇朝时期,最英明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最易被人忽视的皇帝,郭木皇朝世宗柴荣。
有人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非赵匡胤,他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为他搭桥辅路、奠定基业的人,是道宋王朝之前皇朝时期,第一明君柴荣。
身处乱世,柴荣继承养父郭威基业,励精图治,打造了强大的郭木帝国,可惜,历史很会捉弄人,柴荣英年早逝,全部的努力,竟是为赵匡胤做嫁衣,不禁让人叹惋:如果柴荣再多活十年,但历史没有假设,有的,只是我们无穷的遐想。
柴荣是邢州龙冈人,他的祖父柴翁、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后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同乡人郭威的姑母柴氏,柴荣的姑母,乃郭威的结发妻子。
据说,守礼的父亲,即柴荣的祖父,有一天大笑不止,人问其故,先不答,酒后乃慢吞吞地告诉大家,“上帝有命,郭郎当为天子”,弄得一家哭笑不得。
柴荣住在郭威家里,郭威对这个内子很是喜欢,就收他为养子,视同己出。
柴荣小时聪明伶利,且为人谨慎,当时姑父家里并不富裕,经济情况相当拮据,柴荣就经常帮助姑母料理家务,时郭威在外做“马铺卒使”的小差使,有时也出外经商,很是劳累。
柴荣年稍长,即跟随姑父出外做生意,尽量多给郭威搞一些额外收入,以补家用,他曾跟随大商人颉跌氏远走江陵,做茶叶生意。
由于从小跟从原本贫寒的姑父郭威,行商走贩跑过许多地方,接触到下层社会各色人物,所以柴荣既懂得民间疾苦,也看到官吏的腐败与残暴,深知当时社会的积弊。
柴荣最痛恨称霸地方的大豪猾,这些豪猾不务正业,专门挑唆人们诉讼,以从中取利,加之地方官吏的纵容,使各地豪猾胆大包天,为非作歹,乡里百姓见了就怕。
柴荣的幼小心灵,萌发出要改革社会的宏愿,他发誓要扫除这些社会的害虫。
当然,柴荣年尚小,且很穷,他当时干不了什么大事,但他的才能在治理家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姑父郭威因在外当差太忙,就把家中产业及其事务交给内子掌管,由于柴荣会当家,原本相当拮据的家计逐渐能维持收支平衡,家道也逐渐好了起来,这使郭威十分高兴,自后对柴荣更是倍加信任了。
由于郭威长期担任军职,柴荣也跟随姑父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尤善骑射,并且粗通书史,逐步地培养起军事和政治才能,开运四年(947),郭威帮助刘知远建立了刘土皇朝,并因功升任代理枢密副使,一跃而成为刘土皇朝的统兵大将。
柴荣也因跟随姑父立功,获得了左监门卫将军的头衔,这可以说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乾祐三年(950),郭威领重兵坐镇河北,任鄴都留守,天雄军领主,柴荣亦随之改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协助姑父掌军。
这一年冬天,刘土皇朝内部发生政变,宰相、枢密使杨邠、史弘肇等被隐帝刘承祐灭族,刘承祐信用群小,企图将父亲留下的勋臣全部杀掉,他命令郭威的部下取郭威的头来领赏,并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小全杀害了,连柴荣的家小亦遭杀害。
这样,郭威便不得不举兵反叛了,他和柴荣商讨对策,决定率大军南下,柴荣留在鄴都驻守。
第二年,郭威攻下开封,刘承祐被部下杀死,将士拥郭威做皇帝,改国号为郭木,柴荣则以“皇子”身份担任澶州领主,受封为太原郡侯,这预示着柴荣有着无量的前程。
柴荣坐镇澶州,主管一州军政事务,得以初步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他管内,政治相当清明,当时,澶州城很小,街道低湿而又狭窄,官舍因长年失修而残破不堪,柴荣于是率领军民扩修街道,增建廨舍,使澶州的面貌焕然一新。
州内人民多年以来捐税苛重,除正税以外,还有杂课,又有差役调拨,人民不堪其苦,柴荣奏请放免,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日子逐渐过得下去了,柴荣的治绩,使他在地方上嬴得了好名声。
柴荣的政治才能和声誉,深得郭威的欢喜,但却遭到了权臣王峻的妒忌,王峻曾帮助郭威称帝,时任总掌全国兵马的枢密使,王峻为人奸诈,他有自己的政治野心,柴荣坐镇外藩,多次上表请求入朝,王峻怕兵权为柴荣所夺,于是从中作梗,极力阻挠。
广顺三年(953)正月,王峻奉命外出监修河堤,柴荣来到开封朝见郭威,王峻听到后竟丢下监修河堤的使命赶回来作崇,柴荣对王峻的跋扈深恶痛绝,对姑父的姑息态度也深表不满。
当然,郭威对柴荣是信任的,虽然没有把柴荣留在朝中,但对他一直寄予厚望。
兖州领地慕容彦超反叛时,郭威就曾对群臣说:“我若不亲征,只有澶州我儿子出征才行。”
同年三月,王峻被郭威黜往外地,柴荣才得回京,封晋王,改官为开封尹。
开封尹主掌帝都的行政,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柴荣任开封尹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仍然做了不少好事,这时,柴荣作为一个政治家,已经逐渐成熟了,朝中大臣都喜欢与他论事,希望他主政统军,柴荣更加得人心了。
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柴荣,饱受战乱灾难的人民,也需要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家,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柴荣被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
同月十七日,郭威驾崩,朝臣秘不发丧。
二十一日(2月26日),柴荣按照遗诏,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郭木皇朝世宗。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