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万历,大明王朝最富庶之时

  ……

  大明·弘治时期

  “这比喻,绝了!”

  朱佑樘撇了撇嘴,看着那被比对的二人。

  商鞅、王安石。

  哪个有好下场……

  好像王安石的下场还不错。

  “但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啊。”

  目前看来,张居正和王安石不同,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是有条件的,也多有牵制。

  而王安石对宋神宗的态度,也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就是不知道这“君臣相得”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

  大清·雍正时期

  “如果改革变法是一汪池水,那王安石这汪池水似乎更纯粹一些。”

  雍正背负双手,目不转睛。

  “王安石在财政、金融与改革理念等方方面面都要超前于那个时代。”

  “他也的确做到了在大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变法。”

  “而张居正这汪池水,则似乎更混浊一些。”

  弘历咬着浑浊二字,抬眼低声道:

  “汗阿玛可是指手段不同?”

  雍正顿了一下,看了他一眼。

  微微颔首道:

  “张居正从政以来并不像王安石那样,辗转于地方任职,有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

  “他进士出身,授庶吉士,从翰林院到各部衙门,进入内阁。“

  “一路走到顶点,更多凭借的是申、韩那一套的权谋智术。”

  “正因如此,张居正所追求的目标也多建立在谋略和手段之上。”

  “最后,也不过是从祖制到祖制罢了。”

  雍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商鞅变法……是集天时地利人和。”

  “以后,恐怕也不会再有了。”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手里不断盘转着玉珠。

  神色古井无波。

  一旁的永琰与和珅大气都不敢出。

  皇帝看了一眼身边二人,心中叹了口气。

  永琰……

  汗阿玛把天下读书人都得罪光了,纳粮的事只能剑走偏锋。

  毕竟朕都废了当差了,你们还好意思让我废纳粮吗?

  但是就像朕自己有自己的主意一样。

  永琰会不会也有自己的主意?

  至于和珅……

  乾隆垂下眼帘。

  ……

  【万历清丈是继洪武清丈之后第二次全国规模的田地税粮清理工作,成效是很显著的。】

  【第一,清丈之后,田有定数,赋有定额,部分地改变了税粮负担不均的状况。】

  【第二,清丈出不少隐匿田地,使政府所控制的承担税粮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根据统计,全国丈出田亩面积,一百八十二万八千五百四十二顷,清丈前万历六年统计的原额为五百一十八万两千一百五十五顷,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五。】

  【第三,北方地区在清丈中统一亩制,改变先前存在的大亩、小亩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一律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南方地区则在清丈中统一科则,改变先前存在的官田、民田税粮科则轻重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实行官田、民田税粮科则一元化。】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明白这是一件好事。

  但这同时是一把双刃剑。

  “丈田之法,缩此伸彼。”

  “既以清查隐占、裁革非法为目的,就必然会引起权贵、豪绅和富户的强烈反对。

  “丈量的越彻底,贫弱之户得以免除的苛派越多,则豪富的利益特权被剥夺得越多。”

  “张居正需要有一位继承人。”

  刘庄想了想,摇头道:

  “难,整個朝堂只是受其权势而不得不低头。”

  “真要其他人像他一样冒天下之大不韪行事……难。”

  刘秀叹言道:

  “所以啊,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

  刘庄的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

  把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

  “那不完了?”

  天子的话能信吗。

  ……

  【财政改革见效显著,张居正紧接推广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把一个地区的徭役折算成银两,然后按照该地区人丁与税粮的数字加以平均摊派,平均每石税粮编派役银若干,每个人丁编派役银若干。】

  【这种把一切徭役折银,把役银按丁、粮加以均派,带有把赋与役简化为一次编审,即一条编审之意,故称一条编法或一条鞭编审之法、一条鞭编银之法。】

  【万历九年,万历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各地,使之成为全国统一的新赋役制度。】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觉得很好。

  但同样觉得很可惜。

  可惜目前大汉用不了,因为大汉还处于以“石”为单元的税收。

  五铢钱还没有这么大量。

  “但你这里有个问题啊。”

  然后话头一转,看着小刘据道:

  “你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小刘据眨了眨眼。

  “嗯……各项钱粮都折银征收,与先前折银征收的折算无甚区别?”

  刘彻眼睛一眯。

  “哦?你怎么会这么想。”

  小刘据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蒙的。”

  刘彻舒缓神色。

  ……

  大唐。

  李世民背负双手,感慨一声:

  “操之过急了。”

  李承乾看看天,又看看他。

  “阿耶,这不是很好吗?”

  “把差役的一部分转移到税粮中去。其他实物都改为折收银两,并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

  “这样既解决了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还使得征收简便而有所保障。”

  “为什么说操之过急呢?”

  李世民看了一眼他,对着魏征笑道:

  “这小儿应该让他去地方历练一下。”

  魏征抬头看了一眼李承乾。

  缓缓道:

  “确实。”

  李承乾更懵了。

  魏征看皇帝只是笑着不说话,只能开口道:

  “这一条鞭法是从嘉靖之时就开始试点,但试点的地方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这也就决定了此时一条鞭法并不适合推广于全国。”

  “因为还有很多地区达不到这种经济发达的地步,那对普通百姓而言,雇人代役不如自己赋役。”

  “而且强行要求征收银两,实际上也加剧了银贵物贱,百姓依然受到伤害。”

  “同时,尽数征银、贫富无等、人头税和徭役并未被取消。”

  “各地情况又各异,随着时间推移,地方官员只会进行额外摊派,田算徭三座大山依旧没有改变。”

  李承乾有点沉不住气道:

  “有考成法在!地方怎敢胡乱摊派?!”

  李世民笑了笑,还是没说话。

  魏征叹了口气。

  “殿下,就是因为有考成法在。”

  “他们才要胡乱摊派。”

  “殿下不见青苗之旧乎?”

  李承乾的脸色有点发白了。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切尽在不言中。

  ……

  【一条鞭法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时人言:“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至今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即使先前认为一条鞭法不便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实行一条鞭法之后,“邑士称其便”。】

  【万历新政,开源节流双管齐下,财政赤字渐趋消失。】

  【户部管辖的太仓的收入,从嘉靖、隆庆年间每年二百万两白银左右,到万历初期激增至三百万两至四百万两白银之间。】

  【隆庆元年前后,京师仓库贮存的粮食约七百万石,可支给京营各卫官军两年的消费。】

  【到了万历五年,京师仓库贮存的粮食足可供六年的消费。】

  【兵部管辖的太仆寺的银两收入,到万历五年一举突破四百万两的大关。】

  【史称:“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不下四百余万。”】

  【万历时期成为了大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期。】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