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都督的人选倒是不难,不过在都督之下,还有各层将领的人选需要确定。
新设立三个军,这就意味着许多的新的职务空出来,这些职务因为层级相对较低,牵扯到的关系相对少些,所以杨渥在都指挥使和指挥使的人选上,大力使用新人,尤其是像李承鼎、何敬洙、柴克宏、刘崇景、周邺等已经在战场上有优异表现的年轻将领,这一次更是得到了大力提拔。
事实上,杨渥早就可以扩充兵力了,之所以等到现在才施行,就是为了给这些年轻将领机会,所以在之前出征济州岛,出征江西,以及北伐之战中,杨渥都尽量给那些年轻人立功的机会,好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功绩。
除了扩军以外,杨渥还对军队做了另外一项改革,这就是武将的军衔制。
不过与后世西方的那套制度不同的是,杨渥的军衔制与汉朝的制度有些类似。
按照杨渥的规定,都督的职务将被授予镇北将军、镇东将军等称号,类似的称号还有四征、四平、四安等将军称号,相当于后世的中将级别。
而都督中资历威望较高,功劳较多,有资格成为大都督,统领几个军兵力的将领,则被授予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卫将军等称号,相当于后世的上将军衔。
而作为最高层级的大将军称号,杨渥并不打算轻易册封出去,这个称号类似于后世的元帅,没有足够的功劳和威望等都别想获得此称号。
就目前来说,最有希望获得大将军称号的应该是李神福,不过如今杨渥还不想册封他为大将军,或许等将来李神福致仕之后或者病逝后再追封吧。
在都督之下的都指挥使,负责统领一师万人兵力,对应的军衔则是破虏将军,讨逆将军等杂号将军,相当于后世的少将军衔。
都指挥使之下的指挥使,负责指挥一卫五千人,对应的军衔则统一为中郎将,相当于后世的准将。
至于再往下的职务中,都头指挥一千人,军衔为都尉;营指挥统领五百人,军衔为骑尉;厢指挥统领二百五十人,军衔为校尉;队长统领五十人,军衔副尉。
再往下便是统领十人的什长,军衔为上士、中士等。
到了这个层级,就已经不能算军官了,只能算士官。
当然,为了防止战时某些功劳较大的人升迁太快,杨渥特意规定每个职务都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服役时间。
这就是说,即便你功劳足够了,但若是你的资历还不够,那么除非有杨渥下特旨,否则你也只能慢慢熬资历才能够升迁。
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那些有才能的人的晋升之途,但在如今淮南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的年代,一切都必须逐渐走上正轨,再想像过去那样迅速升迁职务显然是不可取的。
此外,杨渥也不是没有留下一些操作的空间,若是他真的发现了值得大力培养的年轻苗子,也可以通过下特旨的方式进行快速提拔。
所以当杨渥将他制定的这套军衔制度公布之后,在武将之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尤其是这套晋升制度,更是让许多人觉得不公。
持这种反对态度的,多数还是那些低层武将,他们或许心中有着雄心壮志,想要在未来一显身手,然后一飞冲天,但如今的这套制度一出来,就使得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梦想成为泡影。
不过在有许多人反对这套晋升制度的同时,却有更多的人极力支持这套制度。
毕竟有了这套制度,将领的升迁就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进行了。
支持这种制度的,多数都是已经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很多都是杨行密时代的老将领,一个个资历深厚,并不担心这个晋升制度的制约,反而可以用这个制度来防止其他人迅速取代自己。
便是李承鼎等年轻将领同样不反对这个制度,毕竟他们的职务目前已经足够高了,再往上升就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所能承受的,至少也要再熬一熬资历才行。
在这种反对与支持并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通过了这套晋升制度。
除此之外,杨渥还下令以后武将不再论品级,只论军衔,只有文官才论品级。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文武彻底分割开,使他们互不干扰。
规则制定之后,接下来自然便是授予军衔的时候。
最高层级的大将军被暂时空缺了,次一等的军衔中,自然是以李神福的骠骑将军为首,接着便是老将张训的车骑将军,李承嗣的卫将军,周本的前将军,朱瑾的左将军,王茂章的右将军,剩下一个后将军暂时没有授予。
至于其他的都督们,包括史俨、侯瓒这两个功劳较大的骑兵将领,相对来说资历功绩有些不足,所以暂时都被授予镇北将军、征北将军等称号。
倒是都指挥使这个层级的将领,因为人数较多的缘故,需要的杂号将军称号却是着实为难了兵部的相关人员,让他们绞尽脑汁才想出了足够的称号,不至于出现重复的。
而指挥使这个层级的将领,反而因为统一为中郎将的军衔,反而非常省事。
至于更低一个层级的都头的军衔,更是不用费心。
不过在授予军衔后,杨渥却是又最加了一个命令,那就是自此之后,只有中郎将及以上的军衔获得者,才有资格被称为将军,至于这以下的副尉等军衔获得者,都不能称将军,只能称其职务或者军衔。
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将军的身份变得更加显赫,不至于像以前那样,随便一个营指挥都敢自称本将。
总的来说,军衔制的实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军队,改变以前藩镇军队时遗留下的种种不良习惯。
授予军衔之后,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部分:分封爵位!
按理来说,如今天下未定,杨渥也仅仅是称王,还没有直接称帝,要分封爵位还有些过早,但杨渥等得起,许多人却等不起。
像李神福、张训这种老将,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标准的老将,他们是很难保证活到将来杨渥一统天下,登基称帝的时候,所以对于这些人,也只能现在就给他们册封爵位。
相对于军职不能直接传承给后人,爵位却能直接传承下去,所以李神福等老将如今反而更加希望获得爵位,以传于后人。
杨渥自然明白他们的想法,所以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将们一般都不会吝啬于爵位。
不过对于那些年纪相对还年轻,将来还有大量立功机会的将领,杨渥自然不会给太高的爵位,不然将来就会出现赏无可赏的情况,到时候屠戮功臣的事情往往就不可避免了。
最后经过综合考虑,杨渥决定吴国的爵位仿照后世明朝的,暂时只设定为公,侯,伯三个等级来册封功臣,并且世袭罔替。
其中公爵又分为国公和郡公两个等级,乃是非宗室功臣能获得的最高爵位。
至于更低的子爵和男爵这两个爵位,将作为临时赐予的非世袭爵位存在,用来加封那些有些功绩,却又不够获得世袭爵位的人;或者类似皇帝的丈人、内兄等。
国公作为非宗室功臣的最高爵位,其册封自然需要十分慎重,目前杨渥决定只册封李神福、张训、刘威、陶雅、高勖这五人。
其中李神福、刘威和陶雅三人基本上不会再领兵出征了,所以他们的爵位可以册封为最高层级。
而张训虽然还有领兵出征的机会,不过也不算多。
在这些将领之中,张训的年纪乃是最大的,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所以给他这个爵位也足够了。
至于高勖,他本来就是最早追随杨行密的文士,如今又是首辅大学士,自然也要给他国公的爵位才行。
另外,袁袭、台濛这两个已经过世的重臣也被追封为国公,并且由他们的后人继承郡公的爵位。
至于周本、王茂章、李承嗣等人,虽然功劳和资历差不多都足够了,但因为年纪相对还轻的缘故,将来应该还有机会立功,所以暂时只是被封为郡公。
此外还有李遇、李涛等已经转为文官,但功劳已经足够的同样被加封为郡公。
而已经过世的刘金也被加封为郡公,并且由其子刘仁规继承侯爵爵位。
诸多都督中,剩下的李简,秦裴,刘存等人,得到的爵位相对就更低,暂时只是侯爵。
这些人在功绩和资历方面与前面那些人的确差了不少,再加上他们将来还有立功的机会,所以才只封为侯爵。
另外还有不少功勋将领被封为世袭的伯爵,也算对他们的功绩的一种肯定。
相对来说,杨渥给予这些人的爵位,不仅考虑到了他们过往的功绩,同时还考虑到了将来的提升空间,所以使得同样是都督的职务下,几人得到的爵位却相差甚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杨渥毕竟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创业,而是继承他父亲的基业,所以那些为他父亲打下基业的老臣他就必须给予丰厚的爵位奖赏。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egegengxin下载免费阅读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